在过去的几十年里,
“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”一直是父母育儿最看重和关心的话题。
但我们今天讨论的不是这件事的真相,
当我们愈发感受到“现在孩子们的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”时,
香港TVB一部叫做《没有起跑线?》纪录片进入我们视野。
香港的幼儿教育究竟有多疯狂?
片中的母亲艾琳27岁,第二个孩子5个月大。
因为第一胎儿子从小被艾琳放养,
等到儿子一岁半去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时候她才惊觉,大儿子已经远远输在起跑线上了。
在学前班面试中,她发现自己遇到的孩子们非常善于表现自己并争取机会,
自己的儿子就跟“呆瓜”一样,
后来一问才知道,原来他们六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接触游戏班了,
而那时她的儿子还在家里玩泥巴!
香港人把这种称为「催谷」,意思是早早的催动大米早熟。
所以当艾琳夫妇准备要第二胎的时候,就决定要让第二个孩子不输在子宫里。
于是当孩子还在孕期的时候,她坚持给还在肚子里的孩子唱英文歌,
希望孩子能比别人更早学会26个英文字母。
艾琳说,其实这根本不算什么,在他们母亲那一辈就有句话叫做:“赢在射精前。”
因为在香港一些知名的幼校每年只招收10个幼儿,而且还规定只收在1月份出生的宝宝。
为什么?
因为一月份出生的孩子比十二月份出生的孩子大近一岁,
在同龄人中,他们的身体和大脑会发育更加完善。
所以,如果你不想在起跑线上输,必须还要掐准受孕的时间。
在这部纪录片中,
节目组让主持人扮演小女孩的身份,跟随一个女孩的母亲,体验孩子的生活。
然后在摄像机的镜头里,我们见证了这个小女孩一天忙碌的生活。
还在车上的时候,母亲就开始让她记不同的词汇。
早晨,先去幼儿园完成基础课程学习;
铃声一响,母亲就过来了。
在公厕匆匆换完衣服后,带着主持人去另一所幼儿园。
幼儿园一天要读两所?
不,这还只是个开始。
上完幼儿园后,她妈妈带她去各种兴趣班。
学习跳舞
学习游泳
顺便在上一个编程课…
在香港,有很多五六岁的孩子从小就开始学习编程课程。
一些8岁的孩子甚至已经可以编写手机程序了…
对于很多幼儿园的孩子来说,不要说去公园玩,连看一眼的机会都没有。
当从幼儿园上到小学后,压力就变更大了。
这部纪录片的男主持人就经历了一个二年级小学男孩的生活。
首先,在学习的基础课程中,光要学会的语言就有好几种——
普通话、英语、日语和韩语。
而课程的完成也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。
例如,英语课会突然出现在电路板上,让学生根据电路图提示让灯泡变亮。
音乐课则要求学生根据简短的前奏判断歌曲的名字。
完成这些课程后你以为完了?
不可能,还有各种兴趣班和其他安排等着你….
参加中学入学的面试课程.
参加运动竞技课程
以及礼仪课
学完这些回到家时,还不得不继续学习音乐。
没错,以上这些就是香港很多学生一天的生活模式。
他们的家长们尽了一切办法,就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
有些家长甚至还想直接在学校当校工;
孩子入学的报名时间是下周,上周四就已经来排队了。
幼稚园的小朋友中,几乎兴趣班都在三个以上。
甚至像钢琴这种兴趣班,已经成了拿不出手的…..
众多的课程压力下,不少家长和学生也有很大心理压力。
但是为了不输,她们依然会这么拼。
那么问题来了,赢在起跑线真的很重要吗?
《极限挑战》之前出过一期特别节目,探讨了孩子起跑线的问题。
节目组安排100个考生们站在操场上,参加一场跑步比赛。
但黄渤等6个人每人提一个问题,每满足一个条件,考生就可以向前走6步。
这6个问题非常扎心,欢迎对号入座:
1.你的父母是否接受过大学以上的教育?
2.父母是否为你请过一对一家教?
3.你的父母是否承诺过你要送你出国留学?
4.父母有能力支持你学习一门功课以外的特长,且目前还保持一定水准?
5.你是否有过一次出国旅行的经历?
6.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,并在亲友面前夸耀你?
六个问题下来,有些考生已经跨过了大半个操场。
还有些人,一动不动被留在了原地。
可想而知,只要这时候裁判一喊「开始!」,
前者轻轻松松就可以跑到终点;
而后者,则需要付出比别人高数倍的努力。
竞争看不见硝烟,但一旦开始,就很难停下来。
《起跑线》里有位妈妈Sharoni,是高级秘书。
她说,在香港,如果不做两件事,你可以活得很潇洒:
一、不要买房子
二、不要生孩子
买房子就要被房贷绑架,生孩子就要被整个社会的教育焦虑绑架。
——为什么大家都活得这么累呢?
Sharoni坦白说,
其实这条起跑线比来比去,比的不过是妈妈的面子而已。
家长的攀比,加上学校的疯狂宣传,
好像稍一疏忽就被其他孩子远超,连好好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。
只是,走这种极端,而忽视孩子应有的天性与权利,
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,真的能适应社会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