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里拥有着非常活跃的科学氛围,以及对外投资的积极性,世界各国对中国都眼热不已。
然而 自诩与中国发展相似的印度,在这方面似乎却截然相反。
9月12号美国媒体彭博社表示,我国官方有关部门发布,要求汽车制造商在内的厂商在海外投资建厂时不得将关键技术转移。
在禁令中还明确指出,要尤其禁止在印度进行任何汽车投资。
这则消息的真实性目前有待考量,但是这一话题却直接引爆了话题圈。
眼下经济滞缓,国内厂商纷纷向外开拓市场,这令人感到困惑不已,印度究竟是犯了什么天条?怎么可能引来如此针对?
等到了解之后才恍然大悟, 核心技术外泄,已经有了前车之鉴!
一、技术保密至关重要
其实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已经不是新鲜事情, 近几年国内众多企业如富士康等,纷纷将自身的生产线迁移至东南亚。
最知名的应该是苹果,直接将自己的很大一部分订单交给印度生产制造,结果最后的结局懂的都懂。
眼下中国制造已经被认为是世界的一张名片, 被认为是质量和信赖的代名词。
不过由于中国国内的用工成本越来越高,于是中国的企业也开始谋求跨国发展, 主动的将一些需要人力的工厂设置的东南亚等国家。
例如中国众多知名的手机企业,纷纷闯入东南亚的蓝海之中。
不过如今中国企业跨国建厂, 和当年的雄心壮志略显不同,竟然显得有些心酸。
这是怎么回事儿呢?
传闻之所以特别指出新能源企业,是因为现在的对外投资中, 以新能源厂商跨国建厂的热情最高。
在今年五月,美国率先对中国新能源施加关税,上限幅度调整高达百分之百。
随后,其它盟友国家也纷纷提高了中国电动车的进口关税。
中国新能源车一直以物美价廉作为销售亮点,此举直接令中国新能源的市场竞争力严重下降。
西方此举固然有 打压中国品牌,保护其本国市场以及本国品牌的心思,更多的还是希望令中国企业出海,将公司开到当地,或者是其他国家。
只要新能源汽车不是从中国生产,那么企业就可以合理合法的绕开关税, 如此一来,优势便重新回到手中。
所以今年二月份,奇瑞在阿根廷宣布建厂,比亚迪工厂落户泰国,一切看起来都欣欣向荣。
但是一个问题出现了—— 技术保密。
技术是一个国家和企业发展的核心,如果一旦核心技术流失,那么不仅会断送自己企业的大好前程,还会给所在国造就一个难以对抗的对手。
西方封禁中国企业, 目的也在于从中国窃取技术。
要知道美西方虽然近几年工业发展进步有限,但是其基础雄厚,尤其是在基础工业方面,中国比之尚且不及。
一旦中国企业前往建厂,完全可以有能力凭借中国打造的完整产业链,最终塑造起自己国家的工业体系。
为了节约关税而培养起了潜在对手,进而影响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新能源发展,这显然是中国上下都不愿意看到的。
二、为何强调印度?
在美国彭博社的消息中称,我国明确指出要禁止对印度进行新能源投资。
要知道 此前中国对外的声明中很少有针对性,为何美媒会着重提出印度?
其实细细想来, 这和中美在印度的遭遇有关。
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家。
高晓松曾表示, 印度是一个幸福感特别强的国家,整个国家透着一股慵懒,所以在印度社会生活是十分幸福的。
对于他的说法眼下先不做评论, 但是有一点高晓松说的真实,那就是印度上下透着一股慵懒。
在这种社会氛围之下, 印度上下做事的速率堪称蜗牛一般。
早些时候,中国凭借庞大的人口优势成功的登顶全球经济第二的位置,这里世界的目光放到另一个人口大国印度身上。
后者也是雄心勃勃提出了印度制造计划,吸纳广阔的资金进入, 于是西方国家先于中国进入印度。
进了之后,西方国家傻眼了。
印度注册一家新公司竟然需要110天!这样的效率让西方大跌眼镜,如此缓慢,连世界平均水平都达不到。
而根据西方社会经历之后发现, 印度注册一家新公司需要110天居然还是理想状态。
而且 印度的社会环境不利于经商。
常规状态下经商难以避免的需要面对商业司法纠纷问题,在其他国家大多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解决了。
但是在印度这个时间往往扩展到三年,甚至是四年,最多这长达1400多天。
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,来到印度建厂的苹果公司发现, 之前在中国,在供应链搭建、各方之间的协调等问题能在当天之内就完成。
而印度需要几个星期的漫长等待才能够得到回复。
注意这里说的是 回复,而不是解决。
原因无他,这便是印度自上而下的懒散造成的。因为懒散,印度的执行能力总是非常低下。
而且印度式的腐败是个人性质的,在其他国家需要用钱开道的时候,大多只需要贿赂核心人物。
而在印度, 每一个经手的人都必须收到一份好处。
印度的基建还十分落后,无论是交通还是网络,都需要投资厂商花大力气改善场地周边环境。
好不容易经过十万八千里的艰难行军之后,企业顺利搭建, 但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能用大跌眼镜来形容。
以苹果公司之前生产的一批手机为例,其综合合格率仅有五成,此前也有新闻爆出印度生产的苹果手机大肠杆菌超标。
可即便如此,以上的种种缺点都能够被印度市场的优秀前景所遮盖, 真正令中美无法忍受的,是印度自上而下的讹诈。
这是怎么回事呢?
三、印度的讹诈,牢记前车之鉴
2017年,印度政府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, 于是中国的上汽集团信心满满的进军印度市场,并且拿出了拳头品牌名爵。
这个品牌早些时候是中国收购了外资,而独立经营的一个品牌,其综合实力是十分能打的。
为了在印度建厂拿出最好的产品,上汽还专门收购了通用汽车的工厂, 并且改造成上汽名爵印度公司,总投资规模超过32亿。
丰厚的投资使得上汽集团的汽车一经推出便立刻引爆印度市场。如今上汽已经是印度销量前十的品牌厂商,年销量高达5万辆。
这是因为其优秀的成绩,最终招致了印度本土集团的觊觎。 尤其是JSW集团。
在印度官方支持下,这个集团用超低价格强行收购上汽名爵印度分公司, 最终以22亿的价格获得了26%的股份,最后又通过其他方式一共筹得了35%的股份。
此时的名爵印度分公司,已经从外资企业转变成了一家印度合资企业。
为了能够更好的经营印度市场, 中国公司方面选择公开声称这是双方共同追求的结果。
中国在国际市场做生意,一直以厚道著称, 由此也能看出在这笔生意之中,中国企业遭受了怎样的委屈。
但是,如果认为委曲求全就能够获得印度的青睐,那显然是不可能的。
印度的所作所为,其实就是 希望将中国的厂商逐步的从印度市场挤压出去,尤其是在印度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的中国厂商。
中国厂商们在印度一穷二白的情况下, 用自己的经济和努力,为印度搭建起了一条十分优秀的产业链。
经过数年努力,这条产业链已经趋于完善。
也就是说如果印度能够把这条产业链继承过去, 那么就等于直接将中国的技术生产产业能力据为己有。
中国为了顺利生产汽车,而所做出的努力又印度做了嫁衣。 这之中自然包括中国汽车领域的核心技术。
这并不是危言耸听,翻看此前小米集团的遭遇,就能得知所言非虚。
只不过印度高层目光短浅,数年之前战略早早暴露, 以至于印度过早的成为了投资禁地。
如今新能源领域袭来,已经被证实将成为下一个基础革命的核心, 此时印度竟然悲哀的发现其国内没有相关领域的基础研制。
正因如此,印度的财政部门才出台一份经济调查,相关官员更是对外发出声音,呼吁中国的投资者前往印度。
不过如今看来,各主要厂商前往印度投资的积极性不大, 印度过去自上而下的讹诈行为,还是令各国心有余悸。
结语
先不管美国彭博社所发出的新闻是否属实, 中国眼下的确需要好好的保护自己的新能源领域。
的确,中国各车企需要发展,就必须绕过美国施加的垄断和关税问题。
但是, 前往印度等国投资建厂无异于饮鸩止渴,透支的是未来的发展潜力,这显然是美国愿意看到的。
此次美国彭博社发布这篇消息,分析看来也有倒逼中国企业积极出海的心思存在,想要以此追平中国的新能源领域的发展。
对此我国各主要厂商相关部门 应该擦亮双眼,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,来实现对美国恶劣心思的规避。
参考资料: 百科密码 2024-08-15印度也玩起了杀猪盘?让无数家外企都上过当,纷纷连夜跑路! 金财李太白 2024-09-19中国将全面禁止对印汽车投资?核心技术外泄,已经有了前车之鉴! 科学北斗 2024-09-16我国将全面禁止对印汽车投资?核心技术外泄?已有前车之鉴!